壹、 計畫緣由與目標
一、緣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自民國75年開館以來,積極從事蒐藏研究工作,迄今蒐藏超過一百萬件標本。在這個過程中,本館累積無數野外採集、保存、比對、分析、分類及典藏,乃至於後續將標本轉化為科學教育推廣素材的寶貴經驗。因此,本館希望能將這樣的經驗推廣到高中學校,藉由完整參與自野外實地採集至標本後續處理的方式,讓探索自然科學的精神能夠普及到更多學校與學生。
基於傳遞本館蒐藏研究的學術精華,推展系統性、體驗式的科學教育活動,本計畫擬以「探尋臺灣哺乳動物化石」為題,針對全國高中為目標,召集喜愛探索自然科學及熱愛古生物知識的學生自由報名參加。希望藉由野外採集活動與成果研習,培養學生與老師對化石標本採集、研究及教育推廣的能力,作為相關科學知識探索及蒐藏經驗普及的起點。
貳、 指導單位:行政院科技部
參、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
肆、 協辦單位:國立清水高級中學、臺南市菜寮化石館及臺南市自然史教育館
伍、 活動設計
一、活動對象
招募全國自然科領域相關教師以及全國各高中(職)學生為對象,透過教育行政系統轉知各高中(職)學校,鼓勵喜愛探索自然與古生物知識的老師與學生自由報名參加。
二、活動辦理方式
本計畫過去之活動分為種子教師推廣、科學研習、野外採集及教育推廣四階段辦理,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之目的在於生物學及古生物學相關科學知識之傳遞與推廣,分別以培養種子教師及學生之方式評選具潛力及熱忱的學習對象,於第三階段實地至新化丘陵菜寮溪流域,進行野外採集活動、熟悉化石採集的過程,並於第四階段指導學生進行化石標本初步蒐藏及研究工作。
本年度之計畫擬改變活動之目標及辦理方式,因過去三年於全國自然科領域相關教師及全國各高中(職)學生間之科學教育推廣已達一定之成效,因此,本年度活動將聚焦於新化丘陵菜寮溪流域之實地野外參與,辦理四個梯次的野外採集活動,讓更多有興趣及熱忱之教師及學生於實地挖掘、淘洗、採集及辨認化石的過程中學習古生物發掘的相關知識與經驗,引發學員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及探索的欲望,並以採集成果作為高中地球科學教室之教學材料,活化教育資源。
此種方式之核心價值在於利用深具自然文化資產意義的菜寮地區,透過對於臺灣在地化石群落的實地採集,使教師及學生親身接觸臺灣珍貴的化石資產,在專家的指導與帶領下學習正確而嚴謹的化石採集方法與態度,經由課程介紹與實地採集的過程更加認識新化丘陵菜寮地區這塊臺灣珍貴的化石保存地,以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與意義。
活動分野外採集及教育推廣二階段辦理。分述如下:
1. 野外採集:開放全國教師及全國高中(職)學生自由報名參加,共辦理4場各40人參加、兩天一夜的野外採集活動,活動地點在臺南市左鎮區菜寮化石館與光榮國小,並實地至新化丘陵菜寮溪流域進行化石標本採集。於採集活動開始前先講授菜寮地區之地質歷史及菜寮溪哺乳動物化石的特色,藉由活動的進行,讓學員親自接觸菜寮地區特殊的地質環境,並學習化石標本採集的方法、技巧與精神。
2. 教育推廣與成果研習:指導學員進行初步蒐藏研究工作,由學員帶著第一階段採集到的標本到本館進行標本清理、特徵辨認、描述、資料比對以及初步的研究工作,並練習使用立體顯微鏡挑揀與觀察小型化石,模擬完成一次完整的博物館入庫典藏程序,學習如何進行化石標本的蒐藏與維護,開啟學生認識古生物科學相關研究,並增加未來學生對於博物館與古生物科學研究的眼界。並以簡易的材料實作模擬琥珀化石形成之過程,以趣味的方式幫助學員達到深入淺出的理解,提供高中教師作為教育推廣的教材。
|